豐美的音樂饗宴
黃楚芳、黃濱、羅詠媞音樂會述評
潤霖
2010年元旦剛過不久 , 三位才女、三顆瑰麗的音樂之星 : 黃楚芳、黃濱、羅詠媞 , 跟隨尚未遠去的新年腳步 , 來到文化名城波士頓
, 由中華表演藝術基金會操持 , 舉辦了一次音樂盛宴 那就是今年1月16日晚 , 精彩紛呈於Jordan
Hall舞台上的三心會 。
為何不把這次音樂會稱為三星會而是似乎有點費解的三心會呢?請看波城名筆陸惠風的解題之言 : 三星交會 , 光芒互放 ,
固然是'三心會'之一義 。然而作曲家、演奏家與聽眾三者之間因緣遇合 , 通過音樂互相會心 , 豈非此現代音樂雅集之深心原意乎?
從音樂會安排的曲目來看 , 三位演奏家要在近兩個小時內 ,
演出西方十八至二十世紀諸多作曲家如亨德爾、海頓、門德爾松、帕格尼尼、卡薩多、拉威爾等的佳作 , 包含了巴羅克、古典、浪漫及現代等不同風格
。雖然作品的格調、意蘊、情趣不一 , 但大多流暢、明晰 , 較少艱澀 , 易於欣賞 , 加之三位巾幗才俊精彩、傳神的演繹 ,
確實易於在這次音樂盛會中 , 形成作曲家、演奏家與聽眾之間三心交會的藝術勝境 。
鋼琴家黃楚芳 ,
小提琴家黃濱 , 大提琴家羅詠媞 , 雖然在今年初的本次音樂會上首次聯袂登台 , 但前些年她們都曾經各自來到波士頓 , 參加過音樂會演出
。我本人就分別先後觀摩過羅詠媞和黃濱的表演 , 只有黃楚芳的演出 , 還是第一次有緣欣賞 。
黃濱、羅詠媞、黃楚芳在音樂會中的獨奏演出 , 顯示了各自的藝術實力 , 富有光彩 , 美不勝收 。
小提琴家黃濱的獨奏曲目是帕格尼尼的Nel cor piu non mi sento 。
據音樂會說明書介紹
, 這是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以意大利作曲家喬瓦尼. 帕伊謝洛(Giovanni Paisiello 1740
1816)的歌劇詠嘆調Nel cor piu non mi sento為主題而創作的一首變奏曲 。
可能由於黃濱具有十幾年前就在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中奪冠的輝煌經歷 , 因此她似乎比較鍾情於帕格尼尼的作品 ,
尤其是那些炫技性的曲目 。記得2007年春 ,
我曾經在波士頓的一場音樂會上欣賞過黃濱與紐頓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的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鐘 ,
把各種的高難度的小提琴技巧展露得精妙絕倫 , 留下深刻印象 。
如今 ,
她傾心演奏的Nel cor piu non mi sento , 讓我重溫當年的美妙感受 。華麗的如歌主題 , 多姿多彩的變奏 ,
帕格尼尼式令人眩目的各種難度極高的技巧如左手連續撥弦 , 連續跳弓 , 各種不同音程的雙音、雙音中加入顫音 ,
快速連續換把的泛音等等;還是那樣的揮灑自如 , 流光溢彩 , 顯示了非凡的藝術功力 。
記得幾年前 ,
我曾經觀摩過羅詠媞的獨奏演出 , 查閱了自己過去所寫的有關音樂評論 , 才確定那是於2004年4月17日晚在Jordan
Hall的一次音樂會上(與她同台演出的還有鋼琴家安寧和小提琴家林以信)
。當時羅詠媞給我的印像是一位洋溢著藝術活力的、很有發展潛力的青年大提琴家 。那麼在時隔近六年後 , 又一次在Jordan
Hall登台的羅詠媞 , 會展示怎樣的風采呢?
在今年的這次音樂會上 , 羅詠媞演奏了卡薩多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
加斯帕爾.卡薩多(Gaspar
Cassado 18971966)是西班牙著名大提琴家、作曲家 。這部《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其代表作之一 。
再次觀摩羅詠媞的演出 , 首先感到她表演曲目的難度提高了 。這次選擇的卡薩多《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 其三個樂章的結構 ,
變化多端的音樂層次和令人生畏的複雜技巧 , 與她幾年前演奏的兩首樂曲相比 , 顯然要難以把握
。但羅詠媞非但保持了她那灑脫、流麗的表演特色 , 而且對技巧的駕馭更加輕鬆 , 音樂處理也更為精細
。通過她雙手在四條琴弦上游刃有餘的自由馳騁 , 把這部大提琴組曲濃豔的西班牙色彩 , 熱烈的民間風情和富有激情與張力的音樂意蘊 ,
演繹得十分動人 , 也從而展示出她已然比較成熟的藝術魅力 。
鋼琴家黃楚芳的獨奏曲目 , 從十八世紀的海頓到二十世紀的拉威爾 , 是兩部風格迥異的作品 。
首先演出的是海頓的《E大調奏鳴曲》(HOB XVI 31) 。
海頓《E大調奏鳴曲》是一部標準的古典音樂作品 。黃楚芳的傾心演繹 , 使音樂廳內充溢著平和、典雅、雋永的古典美氛圍
。第一樂章處理得流暢、明達;第二樂章慢速、抒情 , 以細膩的音色、力度把握 , 傳達一種意味蘊藉的心緒;第三樂章快速、活躍 ,
富有力度變化 , 鋼琴家以乾淨利落的技巧使奏鳴曲在圓滿中結束 。
黃楚芳演奏的第二個樂曲是拉威爾那首著名的《圓舞曲》(La Valse) 。這是拉威爾1920年的作品 , 原為管弦樂隊而寫 ,
後被改編為鋼琴曲 , 成為不少鋼琴家經常表演的曲目 。
黃楚芳在音樂會現場演出的這一首拉威爾名作 , 使我驚異地感受到她那把握紛繁樂思的才能和女性鋼琴家中罕見的磅礴氣勢
。因為拉威爾的這首《圓舞曲》絕非是斯特勞斯式的輕盈、華麗、歡悅 , 而是躁動、陰鬱、頹喪 , 表現音樂之都維也納在二十世紀初葉經歷了戰亂
, 造成人們悲觀、失望的複雜心態 。音樂雖然在圓舞曲的律動中開始 , 但很快就出現不諧和的和弦並不斷擴展 ,
音樂變得陰暗、扭曲、緊張並越來越怪異、慌亂乃至陷於絕望與瘋狂 。黃楚芳在音樂層次的展開、繁複織體的駕控、樂曲意蘊的揭示等方面 ,
均有出色的表現 , 特別是她的爆發力 , 有雷霆萬鈞之勢 , 令人驚嘆 。
除了獨奏 ,
音樂會的另一種表演形式是重奏 。實際上音樂會開始時的第一個曲目 , 便是由黃濱和羅詠媞合作演出的二重奏 :
亨德爾(哈佛森)的《帕薩卡利亞》 。
帕薩卡利亞是一種起源於西班牙民間的古老舞曲 , 在西方音樂十七、十八世紀的巴羅克時期 ,
這種以固定低音為基礎進行變奏的帕薩卡利亞舞曲十分盛行 , 亨德爾為大鍵琴所寫的《G小調帕薩卡利亞舞曲》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作品
。一個多世紀以後 , 挪威小提琴家、作曲家哈佛森(Johan Halvorsen 18641935
)將亨德爾的《G小調帕薩卡利亞舞曲》改編成小提琴、中提琴二重奏 。後來 , 在人們的演出中 , 時常會用大提琴代替中提琴 。
黃濱和羅詠媞這一次演出的《帕薩卡利亞》便是小提琴與大提琴的二重奏 。黃濱和羅詠媞的二重奏 , 以精湛的技巧和比較默契的配合 ,
將巴羅克風格的韻致 , 帕薩卡利亞式的律動 , 豐富多彩的變奏 , 美妙精緻的織體等等 , 表現得心領神會、有聲有色 ,
給人以審美愉悅 。
在音樂會的下半場
, 黃楚芳、黃濱、羅詠媞通力合作 , 上演門德爾鬆的《D小調鋼琴三重奏》(作品第49號) ,
這是浪漫主義作曲家門德爾松最受世人歡迎的室內樂作品之一 。
三位藝術家在音樂會現場演出的門德爾鬆的《D小調鋼琴三重奏》應該說有精彩之處 , 但總體來看還不夠完美
。主要是鋼琴、小提琴、大提琴三個聲部的互相配合、銜接、交織、融會還未能達到既各顯個性 , 又水乳交融的化境 , 藝術處理也不夠細膩、精妙
。可能是由於作品的篇幅比較大(四個樂章) , 而她們三人則難得有機會相聚 , 很少有時間在一起仔細排練、磨合的緣故吧 。
難忘那一夜三心會 , 這是豐美的、令人盡興的音樂饗宴 。
|